什么是學校
你好,我是李希貴。我先來和你分享第一個問題,什么是學校。一句話:學校是孩子走上社會之前的社會。
為什么要讓孩子們在走上社會之前,在學校里先活一遍?
因為在學校這個地方,犯錯沒有風險。或者說犯錯的成本很低。學校安全地給成長中的孩子劃出邊界,在邊界里邊什么都可以有:有成功有失敗有挫折有迷茫,所有未來在真實社會里一個人可能遇到的情況,最好都讓他們在學校里先體驗一遍。
你會看到世界上各個國家雖然學制是不一樣的,比如俄羅斯小學四年、我們是六年、美國大部分是五年,但是到基礎教育結束的時間,基本上都是框定在18歲。
這并不是因為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知識、能力都需要學到18歲。而是到18歲,一個人的動力體系和制動體系基本上就達到平衡了。也就是說你的發(fā)動機和剎車基本上能匹配了,這個時候才把你放到社會上。但是比如有的國家還有一個規(guī)定,就是21歲之前不能喝酒。因為喝酒了之后,可能你的剎車系統(tǒng)又失靈了。
這就是基礎教育,需要為一個人在成年之前提供全部社會生活的體驗。提前“預活”了一遍了,知道社會是怎么回事了,然后放飛。
我們教育工作的挑戰(zhàn)就是應對這個問題:怎么能夠把一個學校在最大限度上變得更像一個社會呢?
下圖是一個媒體人在十一學校觀察到的一個瞬間:
這樣的場景在十一學校比比皆是,它怎么出來的呢?靠課程體系。
我要分享的第二個問題是:什么是課程?
一個中學會有多少門課程?十個?二十個?在傳統(tǒng)學校有十幾門課程就夠了,但是在十一學校有300多門課程。
為什么要開發(fā)這么多課程呢?因為,課程就是經典的社會生活的濃縮。正如這張表格所呈現(xiàn)的一樣,我們有分層課程、分類課程、層類融合課程、綜合課程、游學課程、特需課程、家校共建課程。
一個孩子想要用十二年基礎教育的時間,要把人生過一遍,那怎么可能呢?并不是純靠自然發(fā)生,我們需要通過把社會生活中那些典型的部分抽取出來進行濃縮和提純,把它變成學校的課程,這樣才可能在12年里完成這個任務。
那么,在設計、規(guī)劃和開發(fā)課程的時候,就要考慮到:
1. 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種情形。
2. 每個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生,以及基于他們未來不同的成長路徑、有可能需要的社會場景。
當我們基于這樣兩個維度來開發(fā)課程的時候,才能實現(xiàn)這樣一張課程表。
這樣一張課表的意義是什么呢?是幫助孩子在每一個年齡段展開人生的寬度。
十一學校的教育理念不主張?zhí)崆皩W習,也比較反對以加速學習為特色的補習班,為什么呢?因為這種學習并沒有增加學生的寬度,而只是在增加進度、增加深度。
這樣導致它過早地放棄了孩子們在特定年齡段的各種可能性,使他們一頭扎進一個所謂特定的成長路線上不可逆轉。當他生命的多樣性被壓制、他應該涉獵的寬度也被封死的時候,他就會盲目地判斷自己的能力。一旦此路不通,換跑道的機會窗口就被關閉了。
我們?yōu)槭裁匆膊恢鲝埌岩粋€孩子特別弱的學科硬要補到非常好的程度?不僅僅是因為這個事兒機會成本太高,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強行遮蔽了孩子真實的狀態(tài),它給孩子包括家長一個錯誤的暗示,認為這個學科我還可以,未來也可以去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所以他是什么樣,我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樣子,可以做的是幫他選擇一個合適的跑道,這是保證他未來人生可以持續(xù)成功的前提,因為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對了。
我們來看看我們學校的三名學生,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喜歡音樂。在傳統(tǒng)的學校里,我相信他們就是幾個同樣喜歡音樂的孩子,但是這個標簽其實是非常抽象和籠統(tǒng)的。而在十一學校,這三個孩子是不一樣的,我們要給他們提供喚醒自己獨有的音樂天賦的舞臺。
△ 左起:王凱基 吳漢霄 陳仲熠
第一位是王凱基。他在高二的時候,一年有一半時間在錄音棚里,他就是一個一聽到音樂就走不動路的人,非常癡迷音樂創(chuàng)作。我們就完全鼓勵他泡在錄音棚里。后來他從十一學校考入了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現(xiàn)在美國繼續(xù)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的深造。
第二位,吳漢霄,他接任了我們學校一個很受歡迎的拜占庭街舞社團,他也熱愛音樂,但因為在社團運作中感受到了自己的領導力,所以他堅定了未來要當音樂制作人的理想。他不是自己去創(chuàng)造音樂,而是想弄一批人來創(chuàng)作音樂,他自己當制作人。所以他從美國流行音樂學院畢業(yè)后,現(xiàn)在致力于發(fā)展自己的錄音棚和音樂廠牌。
第三位,陳仲熠,他是學校大型活動的技術總監(jiān)。學校沒有一個老師在音響、燈光編程方面的技術能超過他。所以他從國內大學畢業(yè)之后,現(xiàn)在在網易杭州總部雷火工作室,從事游戲音樂制作。
這才是課程體系的意義。不是簡單地使學生學到什么,而是通過各種各樣的課程,使他越來越多的探索自己的可能性,越來越清楚自己的選擇。這才叫上學,不是“被學上”。
第三個問題,什么叫上學?
在整個學校生活當中,都要最大限度把選擇的主動權交給每一位學生。
比如說選課,有很多熱門搶手的課,不可能每一個學期一選就選上,那怎么分配席位呢?我們就給每一個學生一百塊錢的選課基金,如果你有特別想選的課,就把這一百塊錢全壓上,一般來說就成功了。我前天碰到一個學生,他特別喜歡籃球,押上33塊就選上了,他還特別喜歡機器人,押了22塊也選上了,結果后來那些他沒舍得花錢的就沒選上。對學生來說,這些課程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他自己會特別看重。
再比如,我們有260多個學生社團,在初一新入校的時候,一定會出現(xiàn)1/4的孩子盲目選擇,有時候一口氣選五個社團。我們老師并不會去提醒他,也不去硬性規(guī)定不能多選。
為什么?因為真實的社會、真實的生活不是規(guī)定出來的,我們學校應該給他這種未來社會生活的真相和常態(tài)。結果最多兩個星期這孩子就受不了了,因為每個社團都有任務,他發(fā)現(xiàn)沒法應對,他必須慢慢放棄。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就學會了怎么做取舍。
只有在選擇的過程中,人才能學會選擇。一定是靠自己體驗,才有屬于他自己的人生。
現(xiàn)在好多孩子為什么容易輕生?因為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他天天為爸媽活著,每一分鐘被爸媽所控制,這樣的人生不是他的,所以跳樓也是為他爸媽跳樓。
所以我們必須保護好一個學生他自己完整的人生。
十一學校校園里過去的路標是這個樣子,每一個路口都會告訴你向哪走。
后來為了體現(xiàn)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我們把路標換成了這個樣子——
不告訴你怎么走,但是告訴你整個學校的全貌,又告訴你現(xiàn)在處于哪里。至于說你想選哪一條路,完全按照你自己的規(guī)劃和你自己的方便。這事兒很小,但是很重要。教育的變革光有理念不行,必須從行為上改變才行。
所以什么是上學?上學不是來背書刷題,上學是學會認識世界、學會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面,我們希望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自己的CEO。
這是我想分享的第四個問題。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想說句真心話:其實,教育承擔不了那么多任務,現(xiàn)在我們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有好多家長在研究孩子教育的時候,不是幫孩子進行一個整體的規(guī)劃,只是幫孩子選一個學校。對不對?家長想的真的是教育問題嗎?不是,是擇校問題。家長們焦慮的都是幼兒園送到一個什么好學校,小學送到一個什么好學校,初中送到一個什么好學校。我們過多地認為學校會改變孩子,學校會確保孩子成功。
不是的,不要相信這些。
根據(jù)法國一個社會學研究成果,學校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當中只有15%的作用。它跟孩子的成長、成功,只有相關性。唯一和孩子成功成長有因果關系的是家庭。什么樣的家庭才會塑造什么樣的孩子。學校是用來幫你的,因為父母語文挺強,但你不懂數(shù)學,所以學校就幫你。因為你要上班沒有時間,所以學校就幫你。學校無非是起這么一個作用,它沒有想象中的那些神奇的作用。
我們的學校教育其實是和家長、和社會共同合作,來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自我、喚醒自我。
有個孩子叫黃婧怡,她從幼兒園、小學、初中一直到高二,一直拒絕藝術。我不知道原因,反正她就是感覺自己毫無藝術細胞。但是學校規(guī)定每一個孩子在高中或者初中的六個學期里,至少有一個學期要必修戲劇課:扮演一個角色,承擔一項劇務。因為我們認為戲劇課是能打開自己的課程,人只要能上一次舞臺就能打開自己。她被迫無奈就選了話劇《雷雨》,扮演了繁漪,當然同一批扮演繁漪的有六個學生呢,所以她也不過是其中一個而已。誰知道一上舞臺她完全就變了。她寫了這樣一段話——
“我的靈魂是屬于舞臺的,或許我一直都把它藏起來,我的血液里還是竄動著那樣的因子,讓我覺得已經依賴上了舞臺上的那種感覺。這已經不是一門選修,或許是一場命中注定的經歷。盡管那段獨白沒有鎂光燈的陪伴,但是我也知道了,有那樣一個靈魂,是為鎂光燈而存在的。”
我相信這個17歲突然喚醒了自己身上的藝術細胞的孩子,她未來的人生會更加精彩,因為有藝術的陪伴。
另一個叫許珂的孩子,她在初中的時候一直認為自己數(shù)學不咋地,因為初中數(shù)學比較容易,全班學生有一多半都考滿分了,她才90來分,她就非常懊惱,因為感覺自己數(shù)學不好、特別粗心。到了高一選課走班,對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前測,根據(jù)自己的水平可以選擇不同的課程。(十一學校所有基礎必修課,在任何一個年級都按照學術難度分為1到5級,如高一物理,藝術方向的學生可以修物理1,因為物理1和2能夠滿足高考水平,而未來有志于從事物理學專業(yè)的學生就可以選擇修物理5)
結果她在年級進入前10%的位置,所以數(shù)學她就選了難度最高的數(shù)學5。結果一進入數(shù)學5的學習,大家考90來分,她也考90,但是大家考60來分,她還90分,大家考40來分,她還90來分,她才發(fā)現(xiàn)自己數(shù)學不得了。假設我們的高中還是和過去她初中的時候一樣,全年級還是學一樣的數(shù)學,也許她永遠不會知道她數(shù)學有天賦,未來居然可以上數(shù)學系。
孩子的潛能的發(fā)現(xiàn),不是用眼睛,比如讓我看看你的潛能是什么?這肯定看不到。必須靠他的經歷。他一去嘗試,有沒有潛能馬上就自然會顯現(xiàn)出來,所以學校需要把這樣的過程給孩子。英國的著名作家羅賓遜說:人的潛能猶如礦產資源,埋得很深。
所以,在每一個窗口期,當你發(fā)現(xiàn)孩子短板的時候,要盡快去尋找他可能發(fā)展出長板的地方。
我們好多老師,包括好多家長,都特別習慣盯孩子的短板,而且盯住就不放。一直把孩子盯得心里發(fā)毛,完全沒有了自知、沒有了自信,最后失掉了自我。所以我們眼睛一定要“轉”得快一點,看到一個短板就立馬去尋找,他肯定有長板。數(shù)學不好的孩子,經常是藝術特別好,又或者是美食家,這不都挺好么?
我們怎樣在每一個窗口期發(fā)現(xiàn)孩子的長板?教育學的研究來看,這確實有基本規(guī)律。比如說3到8歲是發(fā)現(xiàn)孩子藝術和體育天賦的敏感期,這個期間家長應該帶他最大限度的去嘗試各種不同類型的項目。籃球試一試,足球試一試,芭蕾試一試,滑冰試一試。有些項目你一試就知道了,不行兩個星期就算了,有天賦的那些項目就可以長期投入學習,這樣孩子學得又快又自信。
5月20號是十一學校的喚醒日。為什么把這一天當作學校的喚醒日呢?是因為一個學生的故事。
這個學生從外校考到十一學校之后,數(shù)學比較弱,所以在整個高一這一年內,因為忙活追數(shù)學成績搞得特別沒有自信,特別沒有成就感,他認為自己就是學渣。到高一結束要升高二的時候,因為歷史還是語文老師的一個作業(yè),他偶爾畫了兩幅漫畫,被老師當作樣板貼在了教室。然后立刻受到了老師和學生的追捧,成了小明星。請注意,他此前從沒學過畫畫,也從來沒人注意過他的這個長板。
接下來高二的一年時間,他就選修了我們的繪畫課程、設計課程。然后5月20號我們就在學校里給他搞了一個畫展,因為畫畫好的學生十一學校有很多,但是大量的都是從小就學畫。但這個學生不一樣,因為他是在學校里被喚醒了,被發(fā)現(xiàn)了,所以特別值得被鼓勵。后來他被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也是全世界最好的藝術學院錄取了。再后來,520就變成了我們學校的一個傳統(tǒng),把這一天定為喚醒日。
所以,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可以偉大”的地方,讓他們在通往偉大的道路上行動起來。
前面我們說,學校是幫助學生認識世界,學會選擇;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明確目標。一旦有了目標,你就有了動力,也就是讓孩子裝配上屬于自己的發(fā)動機。
在我們看來,其實學校和教育無非就干這么一件事:
幫助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認識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通過學會選擇和放棄,來真正明晰自己的職業(yè)目標和人生目標,在這個過程里邊裝配動力、邊安上剎車。有了這樣的過程之后,我相信一個孩子在學校里學多少東西這事兒反而沒那么重要,因為學習會是他一生的事兒。
作為一個成年人,不妨想一想我們自己,看一看我們身邊的人,哪一些人是因為上了一個好大學而就成功的?即使在名校里面,不成功的、平庸的甚至糟糕的,多著呢。
成功者必然各有特點,但是有一個特點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們離開學校之后,始終愿意學習,然后不斷的去自我成長,接受新的事物。
因為他們已經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過程當中,為自己裝配了一個熱愛學習的內動力,有非常明晰的目標感。
所以,英國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他墓志銘上寫著這樣一句話:
“終生成長,從未長大。”
? 葉瀾: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2019-10-14 10:34
? 名家丨特級校長程紅兵:這三個關鍵問題不解決,怎么能上出好課?2019-10-11 16:46
? 教學反思到底該怎么寫?這些要點一個都不能少(請老師收藏)2019-09-23 10:45
? 一線教師如何進行智慧“評課”2019-09-16 10:17
? 老師,你還會寫板書嗎?這8個技巧拿去!2019-09-09 10:49
? 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十六個思考題2019-09-05 15:07
關注一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