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利用大數(shù)據(jù)研究蘇軾3458首詩詞中的高頻詞匯,分析出蘇軾一生的游歷路線和交友對象,這聽上去是不是不可思議?
最近,一篇由“清華附小2012級4班”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當小學生遇見蘇軾”文章突然爆紅,短短兩天閱讀量已超百萬。文章的內容是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這個班級40多名小學生在十一假期期間以蘇軾為主題進行的小課題研究。研究報告的精巧構思和嚴謹論述令很多成年人都贊嘆不已。
小學生“用大數(shù)據(jù)研究蘇軾”絕非偶然
“這只是我們正常的教學內容,沒想到引發(fā)了如此多的關注。”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直呼“想不到”,她告訴記者,清華附小每年都會尋找一位中華民族歷史上對當下兒童有引領作用的榜樣,讓孩子們進行跨學科全方位的了解和學習,例如前年是清華附小的校友史鐵生,去年則是大文豪魯迅。
“今年是蘇軾誕辰980周年,他在詩詞、書畫、科學甚至美食方面都有極高造詣,更重要的是,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十分曲折,但始終胸懷高遠的理想,值得孩子們學習。”竇桂梅說,把蘇軾定為今年的清華附小學習的主題人物,還考慮到他是中國文化全球傳播的代表人物,很多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更有利于學生展開全學科學習。
具體到每個年級,學校都制定了不同的學習計劃。
例如一二年級的低年級學生,以學習蘇軾相關的成語、了解故事為主,例如他如何做到“胸有成竹”,又為何“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三四年級的中年級學生,則主要學習蘇軾的經(jīng)典詩詞、題跋等;
五六年級的高年級學生,可以通過前兩年學習的研究方法,圍繞蘇軾展開小課題研究。
“今天的孩子不再是容器,教給他什么就裝什么,而是要去激活和啟發(fā)孩子的興趣。”竇桂梅說,不少班級都帶著孩子們邊吃東坡肉,邊說蘇軾的故事。在2012級4班的研究課題中,除了《大數(shù)據(jù)分析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還有《蘇軾的旅游品牌價值》《唯美景與美食不可辜負》等妙趣橫生的課題。
引發(fā)是否有家長代勞的質疑
這組報告引發(fā)了人們“是否有老師家長代勞”或“學校拔苗助長”的質疑。竇桂梅則說,在引導學生展開多學科融合的小課題研究上,學校和老師動了很多心思和努力。
去年的學習魯迅活動,學校帶孩子們參觀了魯迅博物館,邀請多位研究魯迅的專家、學者走進校園與學生互動,讓學生拿起畫筆,“刻畫”出魯迅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有家長甚至還帶孩子走遍了魯迅在紹興、上海、廣州等地的故居,完成了一篇《探尋魯迅故居》的小課題研究報告。
因“當小學生遇見蘇軾”而走紅的2012級4班在清華附中只是一個普通的班級,兩位班主任——語文老師連老師和數(shù)學老師易老師從孩子們三年級開始,就帶著全班40多位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開展小課題研究。從最初的觀察植物生長、帶著同學們丈量操場大小,到扔瓶蓋正反面概率研究和車輪為什么是圓的等問題的探究,每一個寒暑假和小長假,他們都要給學生布置小課題去研究,而自己則隨時守在電腦和手機前,回答學生的各種問題。
同學們自愿組成小組,確定研究課題,進行小組討論、分工。
“經(jīng)過了這三年十幾次的小課題研究,一次次幫學生修改課題報告,每個同學的成長都是真實發(fā)生、顯而易見的。”連老師說。
課題研究已經(jīng)走近中小學生
在網(wǎng)絡平臺上搜索資料,通過實踐研究與小伙伴們協(xié)同完成一項課題,對現(xiàn)在的小學生而言并不稱奇的事情。滬上一位小學特級校長、語文教師表示,如今,上海有許多小學也在紛紛開展了研究性課題的探索。
她認為,研究型課題的推動應該分年齡段展開:
小學階段要讓學生意識到這種學習方式很有趣,激發(fā)他們對于知識探索的興趣;
而在初中階段,研究性課題的意義則是讓初中生感受到通過課題研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揭示這種學習方法的意義。
在徐匯區(qū)實驗小學校長焦軼萍看來,如今,“學習”的概念正在被重新界定——用怎樣的方式來學習、學習怎樣的內容,是要基于學校的條件和學生基礎而定的,要給予孩子多元化的學習氛圍。
探索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深層機理,其實是教育綜合改革在小學階段的延伸。焦軼萍說,今年,上海舉行了新高考,對于高中教學方式產(chǎn)生了不小的變革。今后還要引領對小學教學方式和內容的重新思考,讓我們的孩子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
“乍一看上去,確實很佩服這些小學生,能將蘇軾的詩詞進行這么多有趣的闡釋。”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告訴記者,但以小學教育的本質作為出發(fā)點來思考這件事情,或許還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在徐默凡看來,小學階段語文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孩子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撰寫簡單的記敘文等。小學生也應該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習,但其目的是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啟發(fā)學生們對于學習的興趣。以清華附小這些六年級學生的課題報告來看,似乎超越了同齡人的平均水平。這種學習方式或許符合該校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但是否值得全面的推廣和復制需要教育者們在心中留下一個問號。
在他看來,高中生才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主力軍”,也是開展素質教育的主要對象;小學生應該在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外,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他說:“學科研究和論文撰寫是需要有嚴謹?shù)姆妒?,對研究者的思考能力也一定要求?/SPAN>”
? 數(shù)學家蘇步青:語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2017-09-25 16:30
? 高中老師必知的聽評課的四個維度:20個觀察視角,68個觀察點2017-09-19 17:31
? 高中教師如何做好教育科研起步2017-09-07 09:53
? 開題論證輔導(網(wǎng)絡下載)2017-09-07 09:27
? 培養(yǎng)孩子的國際視野這么重要?2017-06-26 15:43
? 錢穎一:僅靠死記硬背和大量做題,教育很可能被人工智能拿下2017-06-19 15:50
關注一中官方微信